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药橘络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药橘络的功效与作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吃沙糖桔时最好也把橘络吃掉吗?
沙糖桔,又名十月桔,味道清甜,汁多,果肉爽脆,非常受市民喜欢,是广东最为畅销的水果之一。
而桔子上的那一层“白丝”则称为橘络,很多人觉得在吃桔子的时候应该把橘络去掉,吃多了会得病;而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把橘络一块吃掉,很多市民就开始疑惑究竟应不应该把橘络吃掉呢?
下面让超哥来为大家解答一下吧!
橘络含有营养成分,况且无数据表明橘络含有有害物质,在吃桔子的时候没必要将橘络去掉一干二净,还是可以连带上橘络吃的。
但是,无论是橘子还是橘络,吃的量不可以太多哦!
【橘络是什么?】
橘皮有什么药用价值?
新会人来回答一下。
橘子,就是芸香科植物的其中一种,跟柑、橙、柚等等都是同一科目的植物。橘子在我国,特别是南方地区广泛种植,例如四会的砂糖橘、梅州金橘等等,都是南方地区的柑橘特产。橘和柑,其实按照我们的直观区分就是以大小来区别的,如柚子最大、橙子其次、柑、柠檬、橘等大概就可以根据体型来划分芸香科植物果实的特征。
作为中药材,橘子跟柑橙柚等等都有同样的药用功效,主要体现为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。芸香科类植物果实的外皮,其主要有效成分就是皮里面的“橙皮苷”,而芸香科的每种植物果实的橙皮苷含量也不同。在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以橘子皮入药的“陈皮”,也是为我国柑橘入药历史最早的应用。橘子皮的广泛应用,也跟我国把柑橘作为主要蔬果类经济作物的重要原因。
一、“橘子皮”是最早的陈皮原材料,历史已有2000年之久
在古代,柑橘其实是不分家。2000年前东汉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就对橘子皮的应用有了详细的记载,其中又以“橘红”入药的记录最多。橘红,就是成熟时期外皮泛红的橘子果实,而橘白,就是橘子皮的内囊。橘红和橘白都有不同效果,其中还有去白留红、果肉入药等等的记录,但具体的是否以皮还是以肉入药,则没有明确记载。到了唐代,以橘子皮为代表的陈皮,开始出现在《食疗本草》的记载中。其实在隋唐以前古人只说“橘柚”的入药,并没有明确指出橘柚作药用的部位。直到隋唐以后才有关于橘皮、橘叶、橘络等分别作药用的记载。因此,从橘子皮入药的历史记载看出,我国以橘子皮入药的过程已经非常久远。
二、“橘子皮”可以自己动手,做成陈皮食用
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吃用一些柑皮橘子皮等,很多老一辈的人会存起来、老人们认为,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晒干的橘子皮,也可以在喉咙不舒服的时候泡喝水,还可以在日常烹饪中作为中药的调味食品。而自己制作橘子陈皮的的过程也很简单。首先需要需要在剥橘子之前,就把橘子皮洗干净,这里为什么不能在剥皮之后再洗呢?因为橘子皮的内囊富含纤维,如果剥皮之后再洗,会导致内囊纤维吸水,这样不利于橘子皮的风干和陈化,因此在剥皮之后,橘子皮就千万不能湿水!之后放在阳光下晒一到两天,等到橘子皮变硬后,就可以用瓶子或者袋子装好,放到阴凉处离开地面、墙壁、房顶等地方存放,陈化。一般来说,橘子皮需要变成陈皮需要陈化三年以上。
三、“橘子皮”除了入药,还可以作为烹饪调味
橘子皮制作的陈皮,具有都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的功效,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的肠、胃等,以及呼吸系统如咳嗽等;少数用于泌尿系统以及心血液循环系统等作用,而其中主要的用法就是煮水,让陈皮中的有效成分苷类、脂类等溶于水中。除了入药,橘子皮还可以用以烹饪之中。橘子皮具有的挥发油,可以有效辟出食物中的腥味和辛味,因为很多广东人在蒸鱼的时候,都喜欢在鱼的肚子里放几片姜丝和陈皮丝,蒸出来的鱼就会显得更加鲜美而没有鱼腥味。另外,橘子皮也可以在红茶、普洱茶等作为调味使用。在欧洲,橘皮与红茶的搭配,也是英国皇室贵族喜欢的下午茶搭配。
四、“橘子皮”的广发使用,是民间智慧的创新体现
以橘皮制作陈皮,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相关记载,与“凡狼毒、枳实、半夏、麻黄、吴茱萸,皆须陈久者良(也就是“六陈”的说法)。”这是历史上首次提出“陈旧者良”的概念。此后,关于橘子陈用之说,在唐宋以后各本草书籍中频繁出现。而随历史发展,历代医家根据自身经验对陈皮功效有所拓展。我国最早本草学专著《神农本草经》成书于东汉末年,以橘柚之名首次记载其性味功效及产地,载:“橘柚味辛,温。主胸中瘕热逆气,利水谷。久服,去臭,下气通神。一名橘皮,生川谷。”以后自宋朝之后,从“橘”改良种植方式后培育出来“柑”,更成为日后陈皮的最为重要的原材料。
总之,橘子皮作为一种家常水果的外皮,很多时候被我们作为垃圾扔掉,殊不知其背后还有那么多应用。从橘子皮的应用不难发现,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,将老百姓最普通的常见之物,挖掘出其特有的功效,并用于实践当中。从橘子到柑,从新鲜橘皮陈皮的应用,虽然只是一片普通橘子皮,但纵观其两千余年的发展史,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。在这片小小的橘皮身上,似乎包含着中国民族最伟大智慧和创新的力量!
橘是一种酸甜可口的水果,现在正当季。我们都知道它的果皮干燥后可以入药。它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干燥后是一种中药,即青皮(包括个青皮和四花青皮);成熟以后的果实的干燥果皮又是一种中药,即陈皮。按说不管成熟的不成熟的它的果皮都可以叫做橘皮。都出自同一种植物果实的果皮,采摘于不同的生长阶段,药性却有着很大的区别。那么,通常说橘皮到底是陈皮还是青皮呢?
古代其实也有陈皮和青皮之分,只是并未如此称呼。古代称陈皮为橘皮,陈皮取自橘皮“陈久者良”,所以又称陈皮;称青皮为青橘皮。所以一般说橘皮就是指成熟果实的果皮,即陈皮。
但也有的将陈皮和青皮都归在橘皮,但使用的时候一分为二的使用,即橘皮(陈皮、青皮)。而药典彻底将两者分开了,陈皮和青皮标准各自单列。今天我们不妨将陈皮和青皮都说一说。
陈皮(宋代之前称橘皮,宋代之后陈皮、橘皮并见)
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,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,年头久的趋于黄褐色。陈皮为理气类中药,苦、辛,温。归肺、脾经。具有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的功效,常用于脘腹胀满、食少吐泻,咳嗽痰多等症。
青皮
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,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(古代亦称为青橘皮)。亦为理气药,性苦、辛,温。归肝、胆、胃经。具有疏肝破气,消积化滞的功效。用于胸协胀痛,疝气疼痛,乳癖,乳痈,食积气滞,脘腹胀痛。
陈皮、青皮主要区别
陈皮和青皮虽然都属于理气类中药,均能行气消胀。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:李时珍在 《本草纲目》中描述 “陈皮浮而升,入脾肺气分; 青皮沉而降,入肝胆气分,一体二用”。
- 陈皮治高,青皮治低:陈皮主升浮,入脾肺治高而主通;青皮主沉降,入肝胆治低而主泻。青皮长于疏肝止痛,多用于胁脘痛;陈皮着重和胃,消胀化痰,多用于脘腹胀满、咳嗽痰多诸证。
- 功力有不同:青皮有着比陈皮更强的行气力量。
我是宋药师,以上是我个人对橘皮的一点理解。如有不妥之处,欢迎留言讨论!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中药橘络的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药橘络的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